您的位置:首頁 > 生活 >
吃播:用吃化解“空巢青年”的孤獨感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2020-08-05 08:39:00

王琳面前擺了將近20個餐碟,裝著糯米雞、口水雞、燉肘子、大豬蹄、一大份烤鴨、梭邊魚、荷葉雞、牛排飯、鍋包肉、肉餅等17份菜。盤子太多,擠滿了6人座長桌,這是她一個人一頓飯的食量。

王琳是一位吃播博主,在網(wǎng)上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小豬豬特能吃”。但她的外形卻和“大胃王”反差很大,娃娃臉,丸子頭,個頭不足1米6,體重92斤。

她受邀來到北京一家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食堂錄制吃播視頻,對著鏡頭,她夾起一大塊肘子,嘬進嘴里,大口吞咽,好吃到直點頭。食量過大,周圍的員工都忍不住回頭注目。有人在視頻的彈幕里計算,她身后共有4撥人吃了飯離開。最后,食堂空無一人,她將所有的餐食吃盡,連米飯也伴著肉汁一掃而光。視頻播放后,彈幕也異常熱鬧,人們點評著對每道菜的看法。

吃飯被認為是一種社交行為。一桌美食,可能會加速一段感情升溫,也可以促成一單生意。但是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一個人生活,一個人居住,吃飯也從線下轉換到了線上,來化解這一屆“空巢青年”的孤獨感。

孤獨的人不可恥

吃播,是一種吃飯類的“真人秀”,2010年在韓國流行起來,隨后傳到日本和中國,進而風靡全球。吃播結合了吃和播兩層含義,在直播中,主播一邊吃著超大份的食物,一邊跟觀眾互動。

吃播的流行,源自于“空巢青年”的需求。韓國學者洪世京(Seok-Kyeong Hong)曾在研究中提到,因為韓國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和高學歷人群增多,單身家庭成為了韓國最常見的一種家庭類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搬離了原生家庭,獨居,且晚婚。該學者統(tǒng)計,2015年,韓國單身家庭比重為27.1%,預計2035年,該比例將超過三分之一。

吃播便在孤獨感中應運而生。它像是為獨居者奉上的一劑良藥——當你可憐巴巴在狹小的臥室里吃著泡面,沒關系,屏幕另一端還有一個人陪著你,他/她大口咀嚼著美食,表情認真且享受,向你傳遞著一個信號,孤獨的人不可恥。洪世京表示,飲食娛樂性和互動性的本質,幫助獨居者在社交互動中尋求親密關系。有網(wǎng)友感慨,心情低落時,食欲也會消失。但是看著主播吃東西,配上無敵滿足的表情,內(nèi)心會生出幸福感。

吃播常常營造一種反差。鄭萬洙是韓國的一位知名吃播主播,他更為人知的稱號是“奔馳小哥”。人們喜歡看奔馳小哥一口吞掉整整一碗炸醬面,吃相豪邁,但是卻絲毫不見狼吞虎咽的尷尬相。相貌精致、纖瘦的俊男美女,卻食量驚人,這種反差感,也不禁引發(fā)人們的獵奇心。

在吃播的起源地韓國,外在形象尤為重要。Lorraine lim等學者認為,“那里有很大的社會壓力,要求人們保持苗條的身材和健康的飲食。”吃播便成了釋放壓力的出口。主播們吃的種類多,量也大,“無底洞”的食欲,是一種極為解壓的方式。

在國內(nèi),年輕人也面臨著同樣的壓力。“由于減肥和保持身材等原因,完全不能夠放開胃袋胡吃海塞,各種高熱量又美味的食物最多用筷子夾一點點嘗嘗味道,大部分時間都屬于吃不飽的狀態(tài)。這種情況下看吃播,盯著奔馳小哥把一桌子我想吃又不能吃的東西全部津津有味地倒進肚子里,精神上會產(chǎn)生一種滿足感,就如同我自己把東西吃進去了一樣,雖然我手上也許捏的是個蘋果,但似乎吃出韓國炸雞的味道了呢。”一位知乎網(wǎng)友如此描述喜愛吃播的理由。

2017年底,王琳開始做吃播。她總結,網(wǎng)友愛看她的吃播,也是尋求替代性的滿足,自己因種種原因吃不了,看她吃飯,心理舒服。也有人跟著她探店打卡,尋找美食。今年疫情下,王琳不能自由出門探店,只能在家烹飪各地的美食,東北的鍋包肉、日式蛋包飯、地鍋雞甚至自制漢堡,又吸引了一批粉絲來學做飯。

吃播的門道

三四人份的韓式干拌拉面,加點芝士碎、兩個荷包蛋、四根烤腸,無論是日韓、中國還是歐美的吃播,總能看到這套經(jīng)典的宵夜搭檔。在國內(nèi),幾乎每一個知名的主播,都吃過4倍甚至更辣的火雞面。小龍蝦、漢堡、炸雞,在每一個饑腸轆轆的夜晚,吃播主播們總會想辦法吃出一個人的狂歡盛宴。

王琳注意到,在國內(nèi),不同的平臺,用戶喜歡看的內(nèi)容也有所側重。Bilibili網(wǎng)站上,有很多韓國吃播視頻,有關炸雞、烤串的視頻點擊量更多,中餐的數(shù)據(jù)顯得較為平淡。在今日頭條,只要給視頻起個帶“老北京”的標題,觀看量就飛速上漲。

但是,多樣的菜品、驚人的食量,還無法傳達吃播的所有魅力。如果在深夜,你戴上耳機,點開一個關于炸雞的吃播視頻,牙齒咀嚼脆皮發(fā)出的“咔嚓”聲、吞咽聲、碳酸飲料打開時的“滋滋”聲,瞬間包裹你的耳朵。

“視覺和聽覺雙重刺激,感官被帶動起來,口水就控制不住了,看他們吃比自己吃還要香。”一位看吃播成癮的網(wǎng)友感慨。

人們總是拿“色香味俱全”來稱贊美食,隔著屏幕,除了色澤,聲音更容易喚醒人們對美食的想象。因此,主播們會刻意地放大進餐的聲音和食物的特寫。韓國知名的吃播博主Boki,甚至專門在飯桌下放置兩個話筒,她很少聊天,只能聽到她咀嚼食物的聲音。

早期做吃播,王琳來到餐廳,點上六七道菜,總是拍全景,鏡頭遠,可以拍出一個人吃下所有菜品的壯觀場面。但做主播時間久了,王琳發(fā)現(xiàn),距離太遠,食物細節(jié)看不清。她把鏡頭拉近,對著食物,吃飯時將食物夾到鏡頭前來個特寫,效果更好,“鏡頭能捕捉到我的面部表情以及食物的樣子”。曾經(jīng)一位網(wǎng)友給她留言,“這個東西一看就很好吃,因為豬豬眼睛里有星星。”

王琳平均每周更新三期節(jié)目。每期節(jié)目的時??刂圃?2~15分鐘,下午5點以后推送。視頻平臺的播放數(shù)據(jù)顯示,一般晚上8點以后,看視頻的人居多。

韓國的吃播主播一般不說話,突出吃飯的聲響。作為舶來品,中國的吃播主播更樂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增加互動感。“我喜歡掰開了揉碎了,給大家介紹明白,這道菜到底什么味道,值不值得吃,外面的皮酥不酥,是豬肉餡還是牛肉餡,發(fā)面還是死面,大蔥還是小蔥,而不是簡單的一句好吃。”王琳說。

這不禁讓人想到日本深夜劇《孤獨的美食家》,這部由漫畫改編的電視劇,從2012年開播至今,連續(xù)8季在豆瓣的評分都超過9.0。雜貨買手井之頭五郎在工作之余尋覓不同的餐館,一個人體驗著美食滋味。

這也稱作吃播。每一集,觀眾跟隨著大叔尋找餐廳、點菜、安靜地吃飯。一位日本的女演員曾說:“不知為什么,看他吃飯總特別香的樣子,他是能將一碗白飯也吃得讓人垂涎欲滴的人。”

之所以能引起觀眾的共鳴,片頭的解說或許提供了最佳答案:“不被時間和社會所束縛,幸福地填飽肚子,在那短暫的時間里,他變得隨心所欲,自由自在,不被任何人所打擾,無所顧慮地大快朵頤,這種孤高的行為,正可謂是現(xiàn)代人被平等賦予的最佳治愈方式。”(記者 楊智杰)

(應受訪者要求,王琳為化名)

關鍵詞: 吃播 空巢青年
相關文章

健康飲食才是“吃播”之義 不要為流量跑偏

做足健康飲食功課,將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良好的餐飲文化與公眾分享,這樣的吃播才有意義近日,有媒體報道,沈陽一名30歲的主播在準備吃播時出更多

2020-07-29 17:08:20